本期校长:郤玲亚
校长名片:郤玲亚,杭州市湖墅学校校长、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拱墅区道德模范、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全国特教园丁。1990年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弱智教育专业,在湖墅学校从事智障教育工作27年,期间任校长20年。27年,历经磨难将一所只有26名学生、8个老师的湖墅小学打造成13个班级、140名特殊学生、58名教职工的集学前融合、义务教育和职高教育的规范化培智学校,一所以个别化和生活化教育为特色的康复、教育、就业一体化特殊教育典范学校。
走近校长
湖墅学校得名于杭州运河之畔“十里银湖墅”的著名古景,位于拱墅区余杭塘路138号,是一所专门招收本区智障儿童,集学前康复、义务教育和职前培训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学融合班1个,义务教育班9个,职高班3个,共13个班级140人,有教职员工58人。 学校以“微~笑在湖墅”为办学理念,以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为三级培养目标,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得到康复、潜能得到开发、生活适应能力得到增强,毕业后得到妥善安置。
爱心在左,专业在右;宗教般的情怀,研究态的工作
我被问过的最多的一个问题
       “您怎么会选择这个工作?”这是我这辈子被问过的最多的一个问题,言外之意是说是不是遭受了什么打击大彻大悟了?或者有了什么苦难的历史?还是你这人本身就有什么问题才来做这么苦难的工作?没有,我四肢很健全,心理也很健康。在那个年代与其说我选择特殊教育倒不如说特殊教育选择了我,其实这已经不重要。说我没想过放弃也是假的,智障教育在我国是年轻的教育事业,因为不被人理解、接受,工作初期的孤苦、无援足以让你放弃。那时学校条件差,智障学生很容易走失,近的如超市、小区楼道顶上、游乐场里,远的到城站派出所、上海火车站,幸运的是每一次都找回来了,但每一次都是一边找一边焦急得流泪,想着找到孩子后,回校马上给领导写辞职报告不干了,因为我没法想象孩子万一找不回来该如何向孩子父母交代。但每次孩子找到后,辞职报告都忘记打了。

特殊儿童的教育归根到底是人的教育
       年轻时我也以为,我们学校的孩子都特殊,应该大部分家长也都有问题,特殊孩子只是我的工作对象与我的生活无关。这么多年的特教让我懂得了其实世界上所有生命的呈现都体现出橄榄形的常态。即大部分发育发展是普通平常的,也有一些是资优的甚至超长的,但也有一些在某些方面是有残障的,甚至残疾的。人类也是如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朝代、哪个民族,大部分的人是平常的、普通的,少数是资优的、超常的,也必定会有6%左右的比例必然是残障的。这就是一个生命的常态,谁也无法改变的一个自然规律。一个健全的、常态的社会是健全人与残障人共同构建的,谁也不可或缺,残障者本身没有错,家长更没错,再优秀的家长都有可能生残障的孩子,从唯物的角度讲跟上辈子积不积德无关。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像在上帝面前抽签,他们抽走了下下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能拥有健全是因为他们带走了残障,作为感恩,我们每一个健全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照顾身边的残障人。而我是被这个历史时期选中代替大家专职来照顾陪伴、引领、支持这些残障者而已。
       社会的接纳、尊重、理解和支持,把他们当做一个正常的人,在他们的请求或同意下再给予帮助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正常儿童的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教育的本质都是发展人的个性。只是因为特殊儿童在身心发展的过程表现出水平低一点、能力弱一点、速度慢一点,或者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够均衡而已,需要我们根据每个儿童的能力、特点、兴趣和学习需求来设计和开展教学,说到底只是途径、方法与正常儿童的教育有所不同而已。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不是双轨的,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单轨上和普通教育相辅相成而成为教育。


从学生的细微进步中体验快乐
       作为特殊孩子的老师,最大的困难应该是对职业的定位问题。我们不能用考上几个重点初中或者培养几个大学生来衡量自己工作的成就感。我们每个老师不出意外一般子只教30个孩子,而且是30个不能在人前给你带来荣光、有的甚至毕业后遇见了都不会叫你一声的孩子。我们需要等上一两个月才能看到一个孩子微小的进步,老师要从学生的细微进步中去体验快乐,从自己专业追求中体验成就感。所以做这行的教师首先要善良,能热爱这些孩子;其次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还有就是不怕困难,因为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强的课程能力、康复能力、问题行为干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特教老师。
       但是爱有很多种,也有大小,特教老师的爱我觉得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贯穿始终的是对生命本质的敬仰,犹如宗教般的情怀,是无条件甚至无底线的爱,是仁爱!通俗一点讲就是举手投足之间自然流露出来的对每一个孩子的接纳、欣赏、理解和支持,但是光有爱也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的支持,没有专业的爱是盲目的,没有爱的专业是危险的。所以我们的师训就是两句话“爱心在左,专业在右;宗教般的情怀,研究态的工作”。


幸福就是被需要
       当学生说,郤老师你去哪里了,想你了,说明我有存在的意义;当家长告诉我,孩子在家不肯吃饭,在学校却天天都吃得很好,说明孩子很喜欢学校;当家长告诉我她怎么都教不会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很快就教会了,说明我们老师很有水平。这些时候我都会觉得幸福。不过孩子的一个拥抱、伸过来的一个小手、办公桌上的一块糖也让我觉得很温暖,而且我每天都有这样的温暖和幸福。但当老师对我说,校长,我在湖墅学校工作很快乐、很幸福。有一群人愿意和我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觉得更幸福。
       对我来说,每个孩子都像是一本无字的书,一本很有看头但有的我至今都没看懂的书, 每本书中都有太多的故事让我记忆深刻。我的第一堂公开课孩子癫痫发了,骑着自行车满大街找孩子,患自闭症的佳佳能与我对话了等等太多了,都历历在目。一个多动并伴有情绪障碍的孩子,他妈妈实在承受不了孩子情绪爆发后带来的压力,把孩子带回老家,把农药掺进了孩子的可乐里,两人一同喝下了可乐,后来家人及时发现送了医院。每次跟人谈及此事我总是控制不住眼泪,所以说我们家长的痛苦、隐忍和无助,真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承受的,当然更多的家长历经了风雨后都呈现了积极阳光的姿态,从他们身上我也学会了坚强、勇敢、从容、豁达。
用爱心融通力量 托起幸福的笑脸
把“笑脸”写入教学宗旨
       “爱心 融通 笑脸”是我校一直以来的办学理念,是特殊学校本质的本质所在,一句话讲就是用我们的爱心联合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筑一个个融通的平台托起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笑脸是指孩子们的笑脸,指孩子的幸福。去年我们的办学理念又提升为“微~笑在湖墅”,即关爱在每一个细微处,快乐在每一张笑脸中。再细一点说就是,照顾、陪伴、引领、支持,关爱在每一个细微处;自信、自强、自理、自立,快乐在每一张笑脸中。学校Logo中一张笑脸变成两张笑脸一大一小,寓意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孩子,健全人和残障人,也寓意特殊教育的方向融合教育,融合的目的就是构建健全人和残障人共生共荣的和谐社会。

专业师资队伍支持特教优质发展
       我经常跟我们的老师们说:一个孩子很容易就教会就不会来我们学校了,孩子身上每个棘手的问题都是一把难开的锁,只要心中有爱,肯定能在大把的钥匙中找到那把独特的钥匙。普通学校老师的快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我们的快乐是别人教不会的我们教得会。要教得会、教得好,就要熟悉各类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班里每个学生的所有情况都了如指掌。能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并能正确应对各种行为问题。有一天语障的孩子突然会叫你老师了,数障的孩子能数到十了,自闭症的孩子能看着你对上一句话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会让我们老师感到振奋。爱是可以传递的,校长爱老师,老师也会爱学生。困难时给她帮助;痛苦时给她抚慰;迷惑时给她指点;紧张时给她鼓励;快乐时跟她分享。不亲疏有别,不厚此薄彼,让每个老师都觉得自己很重要。只要老师心中有了爱,整个校园便充满爱了。
       我校2012年搬到了余杭塘路138号,这几年来很重要的一块工作就是校园建设,大概投资了1500万以一次性设计多次装修的形式对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造。同时我带领我的团队努力在建构康复为基础、适应为核心、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模式,在原有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向两头延伸开办了学前融合班,向后开起了三年职高教育,创设了公共区域保洁人、微笑超市、微笑手工坊、微笑绿厨房、微笑洗车店、微笑奶茶店等微笑“1+6”的职业教育场所。还和老师们一起开发适合培智孩子的校本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和《生活适应教材》,四年级至高三每周都有两节社会实践课,去菜场买菜、去超市购物、坐公交车去西湖、去医院学习看病等等。社会实践课程获得了2012年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精品课程”,开发的生活适应课教材共18册,其中1-10册已经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培智学校都可以征订使用。

个别化教育让每个孩子有尊严有品质地生活
       如果说有什么独创性的方法,特殊教育的宗旨就是个别化教育。我校从2009年开始实施个别化教育,新生入学时,我们会对每一个孩子召开研判会,分析她的病因、障碍程度、能力特点、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重点培养他们的生活适应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为三级培养目标,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孩子们身心快乐、健康成长,毕业以后通过独立就业、庇护性就业和居家安养等三级安置模式,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妥善安置,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
       2011年举办了杭州市首届个别化教育研讨会,2013年3月又成功举办了浙江省基于个别化教育的正向行为支持个案研讨会,老师们很明白特殊教育需要从医学中了解,从教育中深入,在言语训练、脑瘫训练、感统训练、自闭症行为问题的研究上也已积累了大量的个案。我们也总结经验出版了一本我校为例的个别化教育书。今年下半年将会承办一场全省个别化教育的研讨会。
社会融合与和谐是融合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是正常孩子和特殊孩子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中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想这也是所有特殊孩子家长的梦想。这就是全纳教育或者叫融合教育。
       尽管这几年杭州市以资源教室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随班班就读,开展卫星班工作,大力推进融合教育,但要实现全面真正的融合教育,还需要时间,需要过程,我希望国家能尽快立法,制定特殊教育法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律,我国有八千多万残疾人,当一个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被家长老师赶出时,我们却没有相应的法律去提供保护。其次也希望融合教育的推进能从普通教育改革入手,从全纳的角度切入,构建一个无障碍的物理环境,接纳和谐的心理氛围,构建通用型课程,让特殊学生在普校中身心安宁,学有所获。我想融合教育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融合教育的推进来构建一个融合的社会,社会的融合、社会的和谐才是融合教育的最终目的。